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经典之作,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教学本文,我整个教学分三步进行: 1、整体感知、弄清课文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学生自学)2、精读描写大榕树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3、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顺序。
这个过程是每次学习时,学生就要做的,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和容易,他们通过读书就能够理清顺序,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因此在教学这步时,我一般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研讨解决。
二、 精读写大榕树这部分。
因为作者的题目是《鸟的天堂》,那么鸟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榕树呢?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他们才会明白。因此,在学习写大榕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写大榕树的,在这部分文章里,作者几次提到“鸟的天堂”,而且为什么都加了引号?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作者按照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还明白了作者把鸟的天堂几个字加引号是因为借用别人说的话。最后从文中也知道了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只是这次作者没看见鸟而已。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来表现。
三、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
这部分可以说是文章精彩之处。昨天作者没看见鸟有些失望,那么今天作者笔下的热闹情景正说明了鸟的天堂名副其实。因此在学习这部分文章时,主要让学生自己读名自己说,看作者都从哪些方面写了鸟,学生从“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中感悟到鸟的多,鸟的热闹。接着,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观察鸟,让他们在小组里表演当时热闹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
讨论:“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看到鸟。”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四、整体回味,学习写作方法,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因此在学完后,我让学生再次欣赏朗读,学习作者抓住榕树的特点和抓住鸟的动作来写的方法。
五、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画2幅“鸟的天堂”的画。一幅只有大榕树,一幅有鸟活动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美。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课前导入从解读标题,灌输大榕树的高度和树冠投影面积等知识点入手,激发孩子们对《鸟的天堂》的浓厚兴趣,就是这样的大榕树上,有成千上万只鸟儿在这里筑巢、栖息。大榕树的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那么,“它”上边的主人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课前同学们已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初步预习,能明白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会写本课出现的10个生字。课堂上对这一环节的学习,采用标自然段序号,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一起朗读课后呈现的一类字,用词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再次为熟练阅读课文打好基础。这一环节的学习,字词是重点,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借助工具书实记字词、根据生活经验积累词语等方式学习字词不可少。例如“暇”字的学习,结合生活经验积累。课文中鸟儿飞起时,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同时拓展“瑕”、“遐”、“霞”等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孩子们大胆发现,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问题预设,作者一共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学习,难不倒大家。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都能回答正确。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素,初步体会本课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那么鸟的天堂一课,“我”第一次是傍晚去的,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是早晨去的,看到了好多鸟。尤其是第二次去,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我”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间是黄昏,鸟儿们都睡了,着重描写“天堂”的本身,作者写了大榕树的树干、树枝、树根、树叶,这一部分突出表现了大榕树的大与茂盛,这是静态美的描写。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时间是早晨,“我”看到了“天堂”的主人,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形形色色的鸟儿,热闹极了,这是动态美的描写。
这儿有适合鸟儿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有我们人类对鸟儿的保护。作者看到了到处都是鸟生,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作者发出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此处隐藏8560个字……。通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你看到鸟儿们在大榕树上干什么呀!再让学生仔细体会体会。
拓展延伸时,我请学生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引导学生经历从读到悟,最后到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学习过程。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3从整个的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的死板,这也是造成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的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在感受榕树之大的时候,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在课堂上,我对时间的感应能力也降低了,这是几年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导致最后一个环节,理解双引号的用法没有处理而留做了课后思考。感受榕树之大,“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榕树之大?”我想应该给学生留两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书上找一找,并做简单地批注,然后再做交流,可能更会节省时间,也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另外一个反思,就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技巧。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让孩子们眼前有物,把孩子带到现场都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这节课首先在我眼中就没有大榕树,没有众鸟的欢腾,没有美,没有情,当然也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进入情境,真实的课堂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这堂课很不错,可是没找到感觉的课,怎能算是成功呢?学生没有真正用心地参与,没有碰撞的火化怎能算是不错呢?
课堂上无痕的引导,教师深厚的基本功……我努力,我追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鸟的天堂》一直是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巴金先生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棵百年大树独木成林的景象,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呢?
我首先抓住“不可计数”这个重点词,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含义,再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榕树,通过课前自学,让学生交流关于榕树的自然知识,认识气根 从主观上感受榕树枝干的“不可计数”。又抓住“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卧”,“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的“堆”等,进行换词练习,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自己保存了一段视频,展现的就是这棵500年大树的全貌,还有各种鸟儿嬉闹、栖息的镜头,直观地体现了“鸟的天堂”这一壮观景象。为下文体会“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提供感性认识,也为本课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帮助。
通过影视图文对照,学生无不感叹这伟大的自然奇观,带着真实感受朗读课文,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在《鸟的天堂》这堂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的个性投入。这是学生用心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堂语文课。
首先,我透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貌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
等学生稍平静了一些,我说:“我想小鸟在天堂里必须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吧!”同时我板书了课题《鸟的天堂》。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貌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
在解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完成自我能解答的问题。有些学生透过课前预习,能回答说:“鸟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中”、“有许多鸟在鸟的天堂里过着辛福快乐的生活”……有些问题学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对此,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全面、合理地解答问题。
问题是学生自我提出来的,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十分强烈。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得十分认真,十分投入。有些学生独自阅读、独立思考,有些同学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只见学生一阵是读书,一阵是用笔在书上点点画画,找出了有关词句,一阵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学生在书上相互指点,有的在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已的观点,有的在补充他人的叙述,也有的在争论着……
时光一分分地过去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思考、讨论问题、到组织语言,解答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或同学们的补充帮忙下圆满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就这样,透过学生的问、读、想、说,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脉,把握了本课学习的主要资料。
这堂语文课,学生学得如此投入。之后,透过对这堂课学习过强的反思,我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引导学生,把他们的驱动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自身活动创造环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激发学生的这种强大的驱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天堂”这个话题,是快乐的话题,是完美的话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从说“天堂”开始,学生就对本课的学习产生的兴趣,就有了用心投入、主动学习的潜在意识。因此学生在读课题《鸟的天堂》时思维就活了起来,随后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本来学生对自我设计的问题总有着浓厚的解答问题的愿望,也就是学生把透过阅读解答自我提出的问题当成是值得从事的活动,比起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来学生更愿投入自我强大的驱动力。这正是本课学生能用心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的主要原因。
当然,学生有了参与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学法指导和潜力的培养,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资料,并能用自我的语言较全面,合理地描述问题的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
学生陈述自我的见解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帮忙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技巧地帮忙学生把自我的见解描述得更具体,更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潜力和表达潜力。如,指导学生说出透过“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应接不暇”等词语说明大榕树里的鸟很多,透过“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在那里生活得很快乐。也就是说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它们过的很快乐,很幸福。这也是把大榕树说成是鸟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说到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时,学生不但说出了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结合本地实际,说出了“我们也要保护环境,让我们家乡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多么完美的愿望啊!
这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看到一张张求知的小脸,教师又怎能打断学生的学习活动呢?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习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