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日记合集15篇
一天终于结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是时候写好总结,写好日记了。那如何写一篇漂亮的日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日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日记1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对我说:“我们包饺子,给你爸爸过生日,好么?”我高兴极了,不由得冒出一句英语来:
“yes,verygood。”因为常言说得好:“坐着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吗!
妈妈接着说:“不过,今天你帮我擀饺子皮,用实际行动来祝贺爸爸的生日,岂不更有意义?”“可是我不会擀饺子皮。”我回答妈妈。“没有人天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干的,不会,我来教你。”我点点头表示同意。
只见妈妈拿出一团和好的面团在面板上又使劲揉了一会,再把它搓成一条长长的大人拇指粗的“面棍”,真像一条白蛇。然后拿刀把“蛇”切成1厘米左右的小墩子,再撒上一些面粉,用手一压小面墩,它就变成一个小面饼了。
妈妈说:“现在,你仔细看我是怎么擀皮的。”妈妈右手拿着擀面杖,左手捏着小面饼,先用擀面杖压住面饼的边缘,稍微使劲一滚,面饼的一部分就变薄了,左手调换一下面饼的位置,擀面杖再接着滚,这样,面饼旋转一周,就变成一片圆圆的饺子皮了。看着妈妈熟练的动作,我真是有些羡慕。
“妈妈,让我来试一试吧!”妈妈把擀面杖递到我手里。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小面墩放好位置,滚动擀面杖,可是感觉擀面杖不听使唤,不是把指头压在擀面杖的下面,就是饺子皮擀得不圆不方,薄厚不均,我连续擀了好几片,都不如意,急得头上渗出了汗珠。可是我并不灰心,擦擦汗,把动作放慢,注意两手的配合,同时,在滚动擀面杖的时候,尽量做到用力均匀。就这样反复练习,效果还挺明显,当擀到第十几个的时候,终于擀出了一个又圆又匀称的饺子皮。我将这个“作品”
拿给妈妈看,妈妈笑着说:“不错,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快去擦把脸,看你的脸,都快变成小花猫的脸了。”
爸爸吃着用我擀的饺子皮包的饺子,夸奖我说:“这回好了,咱家以后包饺子,又多了一个助手。”
重阳节日记2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小学生更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我们小区附近有一家敬老院,每次从那经过,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看过去,那些失去的老年人好可怜,辛苦了一辈子,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却要在敬老院孤零零的度过。所以,早在几天前,我和邻居几个小伙伴就商量好,这个重阳节去敬老院看望那些老人,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表扬。这天一大早,我们带着水果和食物来到了敬老院,许多大人已经带着孩子早到了,敬老院非常热闹,老人们眉开眼笑,我们帮他们打扫卫生,,讲故事,看着他们欣喜,激动的目光,我们开心极了,一个上午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过去了。为别人行善,就是在为自己储存幸福,我们,明年的重阳节还去敬老院为老人们献爱心。
中午,回到家中,我越想越不对,陪伴我成长的奶奶我又为她做了什么,“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我说:“奶奶,我要为你洗脚。”我用盆子打好水,把奶奶扶到沙发上,我给奶奶挽起裤脚,脱下袜子,把脚放进水里面,奶奶高兴的泪水涟涟,我说:“奶奶,你的脚茧子怎么那么厚呢?”奶奶叹了一口气,时光回到了四十年前:爷爷奶奶结婚后,生下了大姑,二姑,三姑,爸爸和叔叔,爷爷在河南油田上班,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贡献,奶奶带着五个孩子在山东老家种地,非常辛苦,奶奶个性强,种出来的庄稼长势喜人,谁见谁夸,她的脚都是那时候长年累月累的了。九十年代初,奶奶带着孩子们来油田和爷爷团圆,依然为一家人操劳,再后来,有了我们这一代,奶奶就轮流着为我们做饭洗衣,接送我们上学放学……
泪水不禁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仿佛看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一个小姑娘搀扶着我行走不便的奶奶,慢慢地向前走着,那个小姑娘就是我。
重阳节日记3“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九月九应该是登高,赏菊花,吃花糕,饮酒的日子。我国把这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本来和同事约好去北宫登高,赏红叶。可惜同事离的远,路上堵车,到了都已经10点半了。最重要的是早上我们听说一个朋友今天下午要去敬老院看老人,相比之下,我们对这个活动比较感兴趣,不仅是对我们大人,还有两个孩子——婧涵和天天(同事的儿子)。
下午我们1点半出发,去了大灰场附近的一个敬老院,这家敬老院住的都是附近的老人,敬老院有三层,一层,二层为身体好的老人,三层为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人24小时照顾。
朋友也是我的高中同学,他们三位自己开办了一家辅导学校,这次也是带他的学生来感受敬老爱老的传统。我的这位同学很了不起,自己喜欢国学,对于现在孩子对父母不管不问很看不惯,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传授我们的国学知识,把尊老爱幼用实际行动来交给他的学生。
我们一行20人,有他学校的老师,学生还有我们公司的同事。在敬老院负责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分成几组,分别去把我们带的用品及食品送到每个房间,每位老人。当时我们去前就想着给他们带什么吃的用的,到了那里我们才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是吃的用的,是关心关爱。
有的老人见到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和我们聊着聊那,让我们感觉老人真的很孤独。听工作人员说,人手很紧张,一层有时就2个人,对于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的老人,吃东西行动方面还要随时注意,有些老人还有精神问题,随时都要注意不能离开视线。3层不能自理的老人更是24小时不能离人,时刻需要照顾。有一位大学生村官,每天下班经过这里,都来给老人喂饭洗澡,都是义务的。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敬老院,我们约好,等到春节及以后的日子,我和我的同学及他们的学生,会常常来这里,送来他们需要的东西——爱。
重阳节日记4凉风习习,如一首季节的乐曲在树林中穿梭,叶落的沙沙声似远处一曲悠悠的小令。小松鼠伸了个懒腰,有准备闭上眼睛继续着独享幽静的舒适,刚睡下的一瞬间,望见床头上的日历,一个红色圈起的日子,九月初九。小松鼠猛地抬起头—是“重阳节”便迅速穿好衣服,心中暗暗想到:“今天一定让长辈们开心,做一只尊敬、孝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一只小动物。
只听见“KK”两声,是爷爷,小松鼠冲上楼去,之间爷爷拍着胸口,“一定是着凉了”小松树下出决定。并从床上拉起被子裹住爷爷身上,亲切的问:“爷爷还冷吗?”爷爷声音变的沙哑:“没事,你真乖。”小松鼠笑了笑:"天冷,别着凉了。”便轻身走出去爷爷的房间。慢慢的拉上房间的门。
走过大厅,之间奶奶提着篮子,“奶奶您去哪?”小松鼠边走边问。“去...去多采点松果,准备过冬,家里的果子不够。”话音刚落小松鼠热情的说:“我也去,我帮您吧。您要多注意身体,别冻坏了。”说完便拿 ……此处隐藏4354个字……吧!”另一位老奶奶还在睡梦中,我们不忍心吵醒她的美梦,于是便蹑手蹑脚地放了些食品在她面前,然后悄悄地出去了。
食品发完了,我们来到大坪里老人们的中间,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张家源同学首先吹奏了一曲《一闪一闪小星星》,获得了老人们的一致好评。接下来,我们又集体表演了手语操《飞翔》,老爷爷,老奶奶的脸上都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们的慰问就要结束了,大家的心里有一个共同的祝福:“爷爷奶奶,祝您节日快乐!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重阳节日记12据说,晋朝时,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区,有个名叫桓景的学道的人,他的师傅费长房真人对他说:“九月初九,你家有难,你赶快回去,叫家里的人用绛红色布做成香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消祸。”桓景依照师傅的指点,是日举家登上座落在蔡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叫做名冈山的至高处避祸。傍晚归来,发现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鸡鸭牛羊狗已经替你们受灾了。”唐宋开始,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状态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本质的祈求。长生与延寿,逐渐代替了消极的避邪消灾与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两千年的流传中,经过不断的传承、选择、优化和赋予,它形成了我国乃至华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区,独具特色的宣泄思乡思亲和祈寿的民俗活动。从陈树填词、朱德荣作曲、歌手陈少华唱红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中,我们同样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亲之情,它同样不知道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远望的活动。外婆最近身体不好,我也不能做什么。只能帮助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她老人家最近身子骨不太舒服,为我外婆敲敲背,谢谢外婆把我从小带到大!外婆可开心了!
重阳节日记1310月9日,在学校的日子,重阳节里是否思念呢。
萧瑟秋风吹过,遍地黄花,漫山红叶。不知不觉中,又迎来菊花盛开的重阳节。虽然不是春光,犹觉胜似春光。感知了时光的匆匆,在浓浓的秋色里登高远望。此时又忆起杜牧在池州写的那首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壸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我想寄语曾经工作生活在一起,如今却远在他乡朋友,故乡的山水正凝望着你,浓郁的乡情正召唤着你,让我们在重九去齐山登高,在秋浦河畔赏菊。携手杏花村里怀旧,相扶九华山上览胜。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也有两千年的历史,现在国家已经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可见从古到今对老人都是非常敬重的。重阳节这天,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快乐,情趣盎然。“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人生的脚步总是这么匆忙,经历了人生的拼搏,该是放下所有纷扰,平淡心灵。去看山,去看水。去看那深藏在岁月尘埃里的五彩年轮。因此古人常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天老人都相聚在一起,饮酒赋诗共叙年华。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古语说:过了重阳无时节,三日风来四日雪。重阳节后将是寒风冷雪,万木凋零。其实不然,菊花高洁,傲霜怒放,凌寒不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最丰硕、厚重、深邃。这个季节流淌着斑斕的色彩,闪耀着缤纷的光芒。是多么的意味深长。恰似人生的晚年,阅尽人间冷暖。虽已华发苍颜,但却感悟良多。始觉黄花最多情,重阳相伴慰此心。
重阳节日记1420xx年 X月X日 晴
快要到九九重阳节了,我给了年老的奶奶一个惊喜——主动教奶奶学会电脑,使她的心情兴奋起来,使她的脑子活跃起来。
一开始,我耐着性子,温顺地教奶奶。可是,奶奶怎么学都学不会,我又生气又后悔,真恨不得生气地骂她一声笨蛋。奶奶见了,显得也有些失望,便像个刚受训的小孩似的,轻声地对我说:“囡囡,还是算了吧,反正我也学不会,你就别白费力气了。”我当时特想说声“好的。”,但又想:既然答应了,就得做到,因此觉得有些对不起她,便没放弃。我再一次细心地教奶奶。我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教她,唯一与上次不同的是,在学习当中,我偶尔会让奶奶自己先猜猜该怎么做才对。经过我的努力,和奶奶的刻苦,奶奶总算把电脑给“驯服”了。我们特别兴奋,高兴地抱在了一起。妈妈直夸我懂事,奶奶也一直呵呵地笑着,嘴都合不拢了。我敢肯定,这一定是奶奶过的最高兴的一次重阳节了。
我觉得,这次的惊喜不仅仅是一份礼物,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乐趣。它让从未细细体验过什么经历的我有了一次自身的体验;让平日除了打扫以外无事可做的奶奶不再无聊、孤单;最重要的是,让我和奶奶的亲情和友谊浓厚了,平时在一起的时间长久了。其实,我也该自我检讨一下:平时,我和奶奶经常闹别扭,斗嘴也是家常便饭。常常惹奶奶生气,和奶奶斗嘴,这些一定对奶奶的伤害很大。我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只有在过节的情况下,或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我才会想到为奶奶做点事哪为什么总是和奶奶过不去哪”我想,我不能在这样了,我应该改变自己,和奶奶以及其他人相处得更好。
愿奶奶每天都如此快乐,愿我能改正错误。
重阳节日记15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后人广泛流传,现在在中国几乎是全部人家都会庆祝重阳节,登高、探亲、赏菊,是一种民俗的享受。
希望这种传统的节日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