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文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散文读书笔记1《童年》 高尔基
好词摘录:
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
好句摘录:
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经常有人听见了他们的歌声从窗户底下停下来看着他们,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好段摘录:
唉,你们这些人啊!他常常这样忽如其来地叹气,也不知在感叹什么。人啊的尾音总是被他拉得长长的。
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发出灿烂地光辉。他放纵地舞着,仿佛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着他颤动起来。
歌唱中,外祖母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飞旋,青春瞬间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现出一种鲜花绽放般的美丽。每个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想:
作者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肮脏的环境写得很到位,在语言描写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动,令人身临其境,对美与丑及人复杂的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散文读书笔记2对汪曾祺老先生的最初印象就是这是一位资深的美食家、作家,曾读过他不少关于美食的文章。老先生在《豆汁儿》这篇文中是这样形容自我的吃货本性的,“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记得还有一篇关于臭豆腐的文章,题目叫做《臭豆腐与怀乡病》,原文中的一段是这样的,“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循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个公共厕所!”记得当时读到这部分的时候笑得我直不起腰来,感觉这位老先生真是太有意思了!
汪老所写的美食其实也并不是什么顶级食材和高级料理,而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很接地气,多数是家常菜,一些甚至在小摊上就能吃到。比如本书中提到的南宁酸笋肉丝汆汤面、四川夹沙肉、越南牛肉粉、北京豆汁儿、内蒙的手把肉等等。每每读到汪老谈吃的文章,都会顿时满口生津,恨不能立刻去尝尝。
从汪老的文章中,经常能读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阳光的心态,也完全没有文人的架子。好像任何苦事乐事在他眼里都是一样的,都是生活中值得享受的一部分。在《果园杂记》里,汪老做着最简单乏味的农活——涂白和打农药,他是这样说的,“我是个喷波尔多液的能手。大家叫我总结经验。我说:一、我干不了重活,这活我能胜任;二、我觉得这活有诗意。”如此真诚可爱的老先生,怎样能叫人不喜欢!
如此热爱生活的老先生当然也会纵情山水之间,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大自然的魅力也让他有颇多感慨。《泰山》一文中,他观完泰山,便更觉自我微小,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如此谦虚豁达的老先生,怎能叫人不喜欢!
读过这本散文集,接触到方方面面的汪曾祺老先生,才发觉他不仅仅对吃很有研究。除了食物,山水、花鸟鱼虫,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甚至是劳动,也无不吸引着他去细细体味,真真是一位大生活家。汪老的文字随性、质朴,读起来十分舒服,感情真挚不做作。
其实此刻越来越快的节奏把我们压缩成了快餐式生活,人们慢慢失去的,正是汪曾祺老先生这种细细品尝,体味生活的惬意。你是否还记得上一次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悠闲得准备着心仪的早餐,亦或是煮一杯小茶,捧一本小书,在躺在午后的余晖中随意翻读是多久之前?我们总是忙碌着前行,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也许直到人生的尽头,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所追求的意义,就散布在我们匆匆走过的路上。所以让我们也像汪曾祺老先生般,且行且珍惜那些生活中的完美!
散文读书笔记3“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文笔有几人写得如此惬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笑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爷般呆在架子上。
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带来的感觉享受。读汪曾祺的散文处处可见这样的文笔,行文中透着淡泊宁静,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写出不同的韵味。
如自1938年9月,日军飞机濒临昆明进行空袭,狂轰乱炸,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亦有被炸毁的,造成人员伤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学习,当时师从沈从文,后来写得小说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西南联大当时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如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颇有研究的陈寅恪,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卓有贡献的冯友兰,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专长的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柳无忌、叶公超、吴晗、钱穆、钱端升、张奚若、费孝通、罗隆基、潘光旦、贺麟、陈岱孙、王力、吴宓、闻家驷等。在很多名人的回忆录中,这段时间是惨淡动荡的。然而在汪曾祺关于这段时间回
散文读书笔记4快乐之于世俗是无处不在,随处看到一张笑脸,听到几声“哼哼”便构成了快乐。可是这样的快乐只是瞬间所引起的短暂的欢愉,深层的快乐是丰满而略带倾诉的,它是心灵的温存情不自禁地表露。甚至你不知为何而乐,但是你真的乐了,哪怕你的脸上还露出了悲伤,或者干脆你的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
我所读的《朱自清散文》便是这样的一种深层的快乐。朱自清本人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有一种浅灰色的气质。这也正应和了他所作文章的特点——沉静、优美、淳厚。如同一杯消溶的咖啡在乳白的杯盘里打旋的曼妙与柔美。而他的快乐正是溶解在这独特的品味深处的一丝清甜。
《朱自清散文》的快乐是《匆匆》而来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他疑惑地,略带焦虑地问着,然而“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子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疑惑的双眼前过去。”这样的无奈与悲伤在朱自清的太息中越发清晰了。可是,这一切的发生是必然的。他开始 ……此处隐藏5702个字……一段相守,品质优质的学生,桑田桑田,皆在瞬间!
始终喜欢这些弱小的性命,打动于它们的生生不息。风也好,雨也罢,温顺心跳,寂寞花开。生生不息,就是为了神往的天涯.
散文读书笔记13我阅读了《大地笔记》,对作者的印象比先前的印象更清晰了,已有的感受也更深刻了。我的感觉是,刘长春那些看似歌吟风花雪月的散文,在赞颂山水之神奇,花木之瑰丽之中,托出的是对自然的造化、天然的情趣的崇尚与留连,背后还常常孕有对景物的日趋颓变与文明的悄然流失的慨叹与惋惜。因而,那看起来像是“颂歌”的作品,读着读着就变成了“挽歌”,引人同他一起由欣忭到怅惘,由若有所失转入一种若有所思的境界
江南无雪,这在今天人们已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并非正常。刘长春在《江南无雪》里,记叙了他在童年时代的“关于寒冷和飘雪的记忆”:那时候的“故乡的冬天”,“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而现在的江南,“没有寒冷,也没有雪”,以至于在孩子那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冬天怎么不下雪了?”作者在自己过去有雪的冬天和如今孩子无雪的冬天的两相比照中,写出的不只是童趣的演变与缺失,而还内含了对“大气污染”、“地球变暖”等生态失衡现象的忧思与忧虑。与这篇文章恰成反比的,是《三九闻雷又遇冰雹》一文。这篇文章由隆冬时分的先是高温天气居高不下,接着是某日“天地忽然黑暗,混沌一片,雷声大作,风雨撼窗”,描绘了江南天气日见异常的另一种表现。有意味的是,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倾听惊雷,倾听冰雹,倾听暴雨,倾听大风,其实也是倾听大自然的教训。”话语不温不火,个中自含深意。还有《鱼之忧乐》,写因人们的过度捕捞而使灵河的“将军鱼”几近“灭绝”;《不见大雁》写因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大雁绝迹从而也使天台八景之一的“清溪落雁”成为历史的记忆。在这些篇什里,作者由天气、景致与物种的变异与消失,就生存环境的现实危机发出了一声声叹息,也就维护环境的时不我待发出了一声声呼吁。
另有一些篇什,则是由来忆往,抚今追昔,在一种现场的胜景游历与超然的精神遨游的相互连结之中,慨叹文明的流失与文化的退隐。《遗憾的西安》的写作,系作者的西安之行的有感而发。对于西安,他怀着美好憧憬乘兴而来,然而,没有王维诗中“青青柳色新”的那种景致,有的只是“枯竭的河水”、“狭窄的河床”和“裸露着的石子滩”;而“灞柳风雪”不仅毫无踪影,压根就“找不到古灞桥”。最后,只好与古都西安“黯然伤别”。《古城墙漫步》一文,由西安因保留了城墙带来的自豪,说到北京因拆除了城墙留下的遗憾,尔后又说到台州府城临海的古城门的被拆除、古城墙的被改建,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所流行的“仿古热”,历数了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可惜”的古建筑拆除,临了一句“如何看待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感喟,诘问中不无愤懑,简洁中透着深沉。作者是远足旅行的爱好者,更是赏鉴文明的有心人,在他的笔下,古代文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近代文明也在种种名目的蚕食之下岌岌可危。现代著名散文家陆蠡在天台平桥镇的故居,因无人把它当回事,已日益“颓败”(《陆蠡故居》);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台州中学的故居——“佩弦楼”,经历了一番“拆与不拆”的争论后,“到底还是拆了”(《台州中学的“佩弦楼”》)。在讲述这些事件时,作者没有太多的议论和直接的评断,但溢渗在字行间的失落与遗憾却殷殷可感,那同样也隐隐撞击着读者,让人为之惋惜,引人深长思之。
刘长春的散文,入手平实,行文自然,似乎是信手拈来,确乎又钩深致远;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外在上虽不有意刻削,而内里却有一条情思的主线,并用它来串结细节,连缀感悟。这种“外松”而“内紧”的状态,正是好的散文作品的重要品质之一。其次,我还很喜欢他的散文语言,那总体上说是简朴又雅致,敏动又感性,间或在叙事中跃然而出的感叹与感喟,常常精警又凝练,怡情又悦性。很是值得一读。
散文读书笔记14周末的早晨,我又拿起了《迟子建散文》。虽然早已看完,却还是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再一次读起了那篇令我为之一颤的故事。
其实,这本散文集本身就是经典,里面写了许多具有人生哲理的故事,这大都隐藏在生活中,只是人们还未发现罢了,可迟子建却一一发觉,也许就是这细腻的心,造就了迟子建唯美、感人的笔风吧!
在这众多故事里,《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这篇短文令我动容。
此文主要讲了:”我“去给菩萨上香,一只米粒儿大的黑虫被香气吸引,想爬上香台。这个任务对它来说简直难如登天,可它并无惧怕。第一次,它失败了。”我“以为它会放弃,但接踵而至的却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不论”我“百般阻挠,不论条件多么严峻,黑虫始终都坚定一个信念:爬上去。第二天,它死了,可令”我“有了许多感悟。
这是一只多么惊天动地的虫子呀!每次读完它,我都不得由衷的想。这只虫子或许渺小,但却是无比强大的,足以惊天动地。因为它的毅力。
它所拥有的毅力是我们常人所能企及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止是常人,就连那些毅力超常的运动员们都未必做得到。我被这只虫子深深地触动了,在我看来,它还是一个战士,一个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战士。它也许偶尔会偷人们的食物,偶尔会啃人的家具,但这都不影响,因
为对于一个战士来说,它是称职的。”我将用生命战斗至最后一息,永不言败。“它嘶声力竭的喊声仿佛在我耳边响起。它或许不是一个好虫子,却是一名好战士。
在此,向它致敬!
虫子都有如此坚强,身为高等生命――人类的我们呢?
一次小小的失败便足以压倒我们。
这也许就是我心头为之一颤的原因了。身为初中生,我们不也与这虫子一样,正在与命运激烈地搏斗,而它,却用生命告诉了我们一个宝贵的道理:努力是达成目标的必然条件,当然,努力过后不一定是成功,可如果你不付出,就一定不会有希望。不只是成功的人才算成功,渺小的虫子能够惊天动地,普通的人们也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我缓缓合上书,回味着刚才的短文,在这短短几分钟时,我感觉我长大了许多。
散文读书笔记15新学期,教师给我们上了一课:《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上教师讲得生动趣味,所以我领悟得十分透彻。每一句话都深深地记在脑子里,时刻不会忘记。
文中讲了:作者如果要一个人环球旅行,带一样东西供自我娱乐,那作者必须会选择一本书。一本书!我听到后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你能够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你会把这本书背诵下来。
对于这个,我的回答是:对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了吧?你喜欢的一本书,就像一个知心朋友,一个温馨的家,给予你温暖。
就算你把书读上一千遍还会感到可是瘾,因为你总能从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了多少次。
学了这篇文章后,我领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无止境的,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就要更加专心读书。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至,不能偷懒,仅有不懈地努力,才能把自我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为祖国增添一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