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14 13:55:16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教学反思1

《春》这篇文章我上了三次,每次上法不尽相同,每次的感受和学生的反映也不相同。

第一次上的时候我才是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手。因是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那时着力于细,主要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第二次教《春》时,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让学生制作朗读录音带,而在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可是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却不及前次。

这一次吸取了第一次教得细碎的教训,又吸收了第二次朗读教学好的地方,结合上学期对学生预习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先读——梳理文章思路——教师提供学习建议——学生学习讨论——学生交流自学成果的方式来上课,其中我认为“提供学习建议”和学生的交流分析部分是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根据学习建议,学生按照组别自行选择一段内容进行自学,感觉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锻炼,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春》虽然都是描写草花风雨等自然景物,朱自清所采用的手法却不雷同,既能抓住各种景物的特征描写景物,写作手法与词语的使用却又显得灵活多样,而这些又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因而我选取了各取重点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课件是这样呈现的:

建议你这样来学习本文:

1、建议你从作者用词的角度来学习春草图。(找一找哪些字词用得好?品一品这些字词,并能从下文中找出类似用法的两处例子)

2、建议你从多个角度来学习作者描绘春花似锦的写作方法。(多角度: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明暗结合,找出具体的句子)

3、建议你从人的感觉的角度来学习春风图。(嗅觉?还有哪些感觉?)

4、建议你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景物的写法。(至少概括出春雨的三个特点)

5、学习颂春部分时,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三个比喻句歌颂了春天怎样的特点,再仿照课文中“春天像……”的句式造一个比喻句。

因为有了这些提示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学生自学的效果较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还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比如讲到“钻“字时就有学生自己提出来说用“长”字体现不出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还有学生提出来说“春风图”“春花图”等只是相对来说,因为朱自清在写花时还不露声色的写了风,写春雨时就不露痕迹的写了风,还有草啊树叶啊,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思考还是比较深入的。

作业之一是让学生摘抄描写春的诗句,因为课堂上学生只能背出一首写春的诗歌——《春晓》,知识积累太贫乏了。第二个作业让学生仿照一个小节来描写夏天的雨,今天批改出来了,学生写得挺好,抓住了夏雨的特点,我很欣慰。

当然,今天大家给我评了课,觉得把朗读穿插在分析中可能会更好,也有道理。

一堂课要上得完美,难啊!

《春》教学反思2

观摩完朱慧敏老师的课,觉得无论是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执教水准,的确有大家风范。尤其是课堂设计,让人有一种“一千堂课有一千种教法”的感叹。

(一):独辟蹊径,思路新颖。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敢于突破条条框框,不在走我们常走的“找出几副图一一品析”的老路,把重点放在以“春天“之美与文章《春》之美为主线,然后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二)拓展课堂空间。语文课“功夫在课外“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向这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朱老师巧妙的跋文学常识,古诗积累融入课堂,‘抓住一点波及其余”,收效较大。

(三)巧读多读,形式多样。语文课贵在多读,特别是散文更要多读,朱老师的课灵活采用范读,自由读,点读,朗读竞赛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中自己体味体会。

《春》教学反思3

在李清照的笔下,有很多不同的愁,少女的愁,闺怨之愁,相思之愁,以及中年的乡愁、国愁,每一种愁跟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十分相关,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

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自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春》教学反思4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习,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在品读“春草图”时,同学们能准确地分析“钻”“偷偷”等词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就不应该在上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谜藏”。他说:“我们应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课文中的那种践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让我觉得不太妥当。”同学们听了,一致认为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也很欣赏他敢于对课文提出异议的勇气。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很欣慰,于是联系写作时代背景,针对这一个问题给了学生恰当的解释,同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思维的严谨。

“春花图”里的几个优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句里的比喻与排比手法让学生很感兴趣。“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

在品读“春风图”时,一位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思考,一位同学解答了他的问题:“风没有颜色,没 ……此处隐藏6351个字……着读出与上次不同的感受来,相信你们会有更大进步的。”

课堂还在继续着,这几个小朋友的回答却让我思考着,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

《春》教学反思13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阐述,抓住了春的特点,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揣摩、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时,学习和借鉴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引导学生欣赏“春草图”:

师问1:在文中第三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草图”,你最喜欢哪一句话?

生答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问2: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话,这写出了小草的哪些特点?通过哪个字或哪个词来体现的?

生答2:“钻”字体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嫩嫩的,绿绿的”体现了小草嫩绿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对“钻”与“冒”两个字进行分析,体会朱自清先生用字之妙。同时,对该句的形式进行恰当的分析,明确作者将叠词“嫩嫩的,绿绿的”放置句末,是为了强调小草嫩绿的特点,句式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师问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生答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景,表达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教师对这一句话的朗读给予指导,请同学起来范读,在读中品味语言之美,并进行点评。 最后,由对“春草图”的赏析,引发对如何写景的思考,注:平时多观察,抓住事物特征;字斟句酌;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根据赏析“春草图”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存在的问题:

①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动脑筋思考,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

②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偏于形式化,如“很好”、“不错”。

③关注的学生群体集中在优等生上,对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对忽视,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所得。

④在学生自主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时候,缺乏强有力的归纳与总结,思绪有些混乱,使得板书也不是很清晰明了。

⑤在以情带读,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中,时间安排过于仓促。

解决的办法:

①旨在有条不紊地把握一堂课,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得在教师的穿针引线之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②教师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教材。

③教师不断提高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合理的评价、有利的引导。 ④关注班级存在差异的各个群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⑤语文,重在语言的品读,而诵读是关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春》教学反思14

《春到梅花山》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欢乐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孩子们逐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借助多姿多彩的幻灯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美丽娇艳的梅花照片是很受低年级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我把各色各样的梅花图片制作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孩子们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就又有了全新的启示,读得更加朗朗上口,在讲解涌动的人流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来梅花山游览的游客之多,那种川流不息的景象,我也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图片,把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一个“还没有”,一个“就”,让人联想到了“春暖花开”这个词,梅花与众不同,它不怕寒冷,在早春就怒放了,展现了它独特的美。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学生说出梅花开得早,从而我引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教育孩子要学习它的高贵品格,接着学生找出满山这个词,让学生体会花开的多。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然后让孩子走上讲台和我一起表演,再加以想象配合图片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深刻体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在讲尽和挨、寒时,我通过随文识字,给学生讲解汉字的起源,以及这个汉字的含义,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课文,会有更大的提高。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多,在读的形式上我注重个别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在教学中还是存在遗憾的,比如孩子在字词的复习上有字音读错的,在拓展延伸上虽然给孩子拓展了一些有关梅花的诗句,但留给孩子展示的时间还不够,应该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在读书的指导上,我的范读没有起到作用。孩子读书不到位的时候应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引导和示范 。

《春》教学反思15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春》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