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9-18 21:59:24
【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

【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恩乐镇中心校 毕仕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 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掌声》。

一、说教材

《掌声》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以英子“自卑——感激——乐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利用这个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人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故事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三年级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教材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能认读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的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 去关爱、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领会“掌声” 的 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英子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四、说教学策略

为了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互换法、悟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自悟表达中充分感知、感悟、思考语言材料,体会文章的情感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情境导入

这一板块,我利用现成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两次不同的掌声中感受掌声有不同的意义,为下面学习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领会“掌声” 的内涵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在这块中,由于本课难读的字词、句段较多,我在教学时,先从字词入手,再过渡到句段,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读通、读好语言材料。

第三、四板块:走近人物,感受英子的“情感”变化,体会“情感”变化 原因

我在教学这两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感受忧郁、自卑的英子,接着让学生感受开朗、自信的英子,然后让学生在英子前后的强烈变化中寻找变化的原因,我认为这样来设计教学步骤,学生较容易理解,也为后面突出掌声的作用做好铺垫,更有利于通过此环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五板块: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通过英子在两次掌声中的变化和对学生的情景设置,“你想对英子说点什么?”来激发学生对别人的爱,在爱中体会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最后,在英子的来信中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巨大变化,再将这种鼓励上升为人间大爱,就此为结束语结束课文。

第六块:板书设计

忧郁 开朗

掌声 自卑 自信

这样的板书对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也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七板块:作业设计

读了英子的来信,请你给英子写写你想对她说的话。布置此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人人都需要掌声,需要关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谢谢您们!也希望各位能给我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改进。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动手做做看》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章记叙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首先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为什么?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孩子中只有伊丽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不迷信权威,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真知,明白了科学家真正的目的。

《动手做做看》是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要留心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做起,利用身边的材料经常自已动手做做看让其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

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2、能力目标:通过自由读了解大致内容;通过朗读认识"动手做"的意义。

3、情感目标:感受动手做的乐趣,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家真正的目的,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让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二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已具备了独立认知能力和简单质疑的习惯。结合新课改理念和学生心理认知的特点,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根据小学生喜欢想象的特点,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两幅表现伊丽娜不同情绪的图像,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课堂上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上下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想、划、读、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思考质疑、交流过程中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不但学懂这篇课文,而且知道今后应怎么做。从而使学生的读、思、说和写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身体验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一个给科学家朗志万通超时空电话的情境,这样不但强烈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愿望,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科学家提给小朋友的问题,继而针对问题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由此创设了一个师生问答的教学情境。另外同学们的年龄与文中小朋友的年龄相仿,在情境中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与文中的小朋友也有着极强的雷同性。这样就有利于设身处地的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下一步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打下基础。

(二)整体感知,体味情趣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 ……此处隐藏10193个字……到单菌落,降低实验误差,这也是进行后续实验的基础。

课下完成菌种的扩大培养,具体的操作是:挑取单菌落接种到50或100毫升的液体培养基中,在摇床上30℃、150转/分进行菌种扩大培养,培养12到24小时。

第四课时

课堂上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

课后实验操作:向8瓶成分、体积相同的培养液中接种等量的菌种。培养4、8、10、12、14、16、24、32小时,放在4°C冰箱中保存、备用。

第五课时

学生对不同培养时间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处理数据,建构模型。在预实验过程中有3点体会比较深,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

3.预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⑴干酵母活化

用干酵母发面,半小时就可以了。在这个实验中将活化了2个小时的酵母菌,在平板上划线,可得不到单菌落。通过大约10天的摸索,在摇床上培养48小时,才能得到菌落。

⑵实验科学性的探索。

取等量的菌种分别接种到8瓶成分体积均相同的培养液中。同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培养不同的时间,第1瓶培养4小时,取出放在4°C冰箱中保存、备用。相当于将酵母菌固定4小时的状态。以后依次固定在8、10、12、14、16、24、32小时的状态,最后同时计数。从理论上讲菌种来自单菌落,8瓶中培养液的成分、体积、培养条件都相同,8瓶菌液在相同的时间酵母菌的数量应该没有显著的差异。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8瓶培养液是8个种群,这样做科学吗?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所以我将此方法与常用的实验方法,从一瓶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红线是一瓶连续取样的结果,黑线是8瓶同时取样的结果。两种方法没有显著差异。还请教了首都师范大学专门研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教授,并得到肯定。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对于每一个培养时间,可以多取样,而且对后续的实验没有影响,保证了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实验过程中。4°C冰箱中保存,可以在一节课完成不同培养时间的计数。

⑶接种量和培养时间的摸索

为了能够让实验结果形成很好的“S”型曲线,有助于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接种量和培养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在预实验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接种梯度实验,摸索接种量,并以2小时为间隔进行培养时间的摸索。最后确定了每100毫升培养液中接种量45微升,培养时间分别是4、8、10、12、14、16、24、32h。为了让实验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设计了合理的接种时间点早7:00和取样时间点。

8瓶的培养时间分别是11:00(4h)、15:00(8h)、17:00(10h)、19:00(12h)、21:00(14h)、23:00(16h)、第二天的7:00(24h)、15:00(32h)。

这个实验中收集数据、建构模型是实验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我是在一课时完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2.能力目标: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得出科学结论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包括3个环节:

1.承上启下,引入课题

首先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完成不同培养时间酵母菌的计数、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建模的过程。

2.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每组分别统计不同培养时间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每人对血球计数板中5个中方格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计数过程中及时将统计结果记录在个人数据表格中,求出平均值。然后将个人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求出小组平均值。大家注意这里边得到两个数据,一个是每一位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另一个是5位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

下面请看学生实验操作的一段视频。本实验使用微量移液器,取200微升的菌液,保证了计数板上溶液体积的恒定,避免使用吸收纸,因为在预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使用吸水纸会造成很大的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于操作中存在问题的同学进行了指导。学生及时将统计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将个人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并计算出小组25个样方的平均值。

这是实验课上每组得到的相应培养时间100毫升中酵母菌的数量。利用这个数据绘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曲线。

3.处理数据,建构模型

教师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入2类数据,一类是每个小组5个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另一类是每组任意一个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Excel我们常用来对学生分数的分析,这个工具在模型建构中可以将学生统计的数据转化成曲线,描述生物学的规律。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教师将汇总的数据利用Excel转化成曲线,黑色的曲线是每组中任意一位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红色曲线是小组5位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学生明显感受到,曲线对于实验结果的描述比数据更直观。估算法进行种群数量的统计时,样方越多,实验结果越可靠。学生对于14小时的结果提出了问题:本组的5名同学中,如果有一人的数据与其中4人 的数据相差很大,那么在计算时还算不算入小组的平均值呢?在对全班的曲线进行分析时,学生又提出:今天的实验结果与自己预期的实验结果不相符,大部分学生 预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最后会下降,可是本节课的实验结果,酵母菌的数量没有下降。会不会因为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不能区分酵母菌的死、活,影响了 实验结果?还是培养时间不够?如果不断的增加培养液的体积和培养空间,酵母菌的数量是不是会不断的增加?

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中对模型进行了分析。

五、实验教学的体会

1.通过实验方案的改进,将实验的重要环节、最核心的部分集中一节课呈现给学生。增强了本实验的可操作性。

2.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尝试建构数学模型的完整过程。

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计数、分析实验结果提出的问题。我相信如果不是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身经历,是提不出来的,正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感,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

3.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预实验,才能对出现的问题处理得当。

让每个人都绘制一条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并分析个人数据与全班数据的差异,这样对于数学模型的理解会更深刻。

5.用美蓝进行染色后在计数活菌的数目,实验结果更接近酵母菌的真实变化规律。

专家评价

这节课是一节很实在的课,值得全国各地教师借鉴。体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对于实验教学的理解到位,流露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对实验方案的改进时 注重了实验科学性和实验效果的探索,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底蕴。这个实验不是几天可以摸索出来的,能够看出平时真的踏下心来做事而且不断地改进、完善着自己的 教育教学工作。

《【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