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时间:2025-09-19 19:58:13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说课稿1

第二课时继续品位语言,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1、 请学生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3、 讲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4、 背诵四、五、六段

5、 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荷塘月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教学难点:

(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

本文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所谓鉴赏,马克思曾解释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文章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职业中专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知识领悟力也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中专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情感体会法有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

2、自我体验法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3、披文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历代文人笔下有关荷花与月色的诗句(例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荷花,说到荷花,我们还会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而描写月色的诗句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缠绵的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配插图伴随民族轻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以此来营造氛围,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听觉上的触动,用美的感染法让他们初步欣赏美、感知美。(此处充分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特点,营造唯美的氛围,给学生以感染力)。

第一环节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文句,借助工具书解释词义(完善预习笔记)。(2)标出段落序号,找出文章哪些部分写景,哪些部分写情。(3)小组讨论一下,把握课文内容,并简要复述课文。(4)找出你喜欢的抒情句子,好好品味,想象文章是怎样的一种抒情格调。在其中教师要注意只是大概把握,要把握得准确,但对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以鼓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层理解课文更有帮助。依据教师的自读要求,阅读文章。自读后回答明确。

第二环节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范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感受的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逐步展示课件内容)

静态: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缀

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

过如明珠--洁白

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2、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 ……此处隐藏19376个字……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2、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课堂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荷塘月色》说课稿10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领导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二、教学重点: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这两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

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

五、课时: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品析作品的语言,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感受语言的典雅和充满诗意。

第一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二、释题,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主要在哪几段写荷塘和月色的。

2、其余段落起什么作用?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四、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

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荷塘月色》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